课堂教学活动展示分析--关于促进学生课堂交流

(Classroom Goals: Promoting Student-to-Student interactions in the Chinese classroom) 尽管教学理论时常强调课堂中学生为中心的概念,但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仍扮演着演讲者。本短文就笔者个人的教学经验,简单举例课堂活动并进行探讨,鼓励学生更大程度地成为课堂的引领者。 学生背景 Student Profile 学校: Poly Prep Country Day School, NY. 年级:高中生,12年级 班级大小:8位学生 等级:Level IV 课时:4次/周,三次 45分钟/次,一次 1小时15分钟   活动内容 Activity 话题:辩论- 住在校内好 vs. 住在校外好。 分组形式:3+3+1,三人一组,一名裁判。 教学目标:掌握选择在校内、校外住宿的特点表达,掌握个人意见的用语表达。 活动介绍:每个组选择正反方,选择支持的命题,由裁判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分组,每个人每个组都要发言,裁判在黑板上进行记录,最后由裁判总结正反方观点,并评出胜负。 活动反思 Reflection
  •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Increase students’ motivation)
学生在开始活动之前就跃跃欲试,因为这项活动分胜负,学生心中的斗志被激发。在开始活动之前,先给学生提供单词表和相关句式,学生带目的性并在有限时间内进行准备,也给他们极大动力。
  • 针对不同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assign roles to students)
辩论期间,个别学生踊跃发言,个别同学插不上话,在处理这种情况时,对于前者,给他们一些分配一些别的角色,比如给队友做翻译,这样就直接给了其他队友机会,另外,平衡的发言也是决定输赢的重要因素,整个过程还是非常激烈的。尤其是美国学生的思维比较善于进行前提-结论的推理,有同学说就住宿安全性,要对不同城市进行分类讨论,比如纽约和底特律,情况就不一样,这样的思考,对于泛文化的思考也很有帮助。
  • 辩论结果评估(Assessment)
对于结果的评定,裁判要考虑板书上列出的项目,并根据这些项目,进行因果关系的串联,最后评定获胜方(即哪方的理由和例子更加有说服力)。 单一的分角色朗读课文,已不被广泛使用,因为朗读者缺乏代入感。而此辩论活动给学生带来了直观的体验,对于词汇、句式也进行了很好的训练。下一期,笔者将探讨其他分角色的课堂体验活动。欢迎读者留言。      小编推荐 A Note from the Editor  配套教材 A Bridge to Better Chinese:小编推荐老师们使用我们Better Chinese大华风采出版的高中、大学教材                   - Modern Chinese,作为活动的配套教材。老师们可以将此活动用于1A第5单元第一课“校园生活”的教学当中。此活动       可作为第一课教学结束后的班级活动,或穿插在Practice练习部分,也可以作为第一课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中的一部分来给学生的表现进行评量打分。

0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

Comments are mode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