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 Chinese with Tasks: Activities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任务型教学法:美国小学的中文课

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又称TBLT)是目前非常流行的一种二语教学方式。虽然学术界对于“任务”的定义各有说辞,但是在我看来,主要包含以下特点:

 
  • 明确的目标:学生所须要完成的任务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教师制定目标时需要考虑该目标是否容易评估其完成程度。
  • 信息的交流: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目标语言进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以便达到最终的目标。
  • 积极的参与:一个成功的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其使用一切能够使用的目标语言来完成任务。
我喜欢使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原因在于,它能让学生感受到使用语言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调动自己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这对于我教的一年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们通常不知道自己学中文的目的。再者,我的学生中文水平是零基础,并且其认知水平也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我在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时候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 简单明了:学生能在第一时间明确目标。
  • 趣味性强: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和耐心都非常有限,而有趣的活动则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 材料丰富:课堂材料或新颖,或亮眼,尽可能抓住学生眼球。
  • 奖励制度:在完成任务后,一定要有奖励制度让学生的努力得到认可,我通常会使用可爱的笑脸或是卡通贴纸。

实际应用:任务设计与原理

任务型语言教学有一些常用的类型,包括匹配任务(matching),比较/对比任务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拼图/信息整合任务(jigsaw/information gap),问题解决任务(problem-solving task)等等。下面我将分享我设计的两个任务,供各位老师参考。

1. 它们在哪儿?

  • 任务类型:匹配任务(matching)。
  • 任务目标:学生根据指示成功匹配动物名称和它们在动物园的位置。
  • 任务描述:学生两人一组,每组有一张“动物园地图”。学生轮流问对方某种动物在哪儿,被问的学生需要在一堆图片中找到此动物,并将其安放在应在的位置。例如,学生A问,“熊猫在哪儿?”学生B需要找到熊猫的图片,然后将其放在中央熊猫的家,并表示“在这儿”或“熊猫在这儿”。
  • 需要的语言点:动物,对于位置的询问。
  • 材料:动物园地图。
 2.     贴鼻子
  • 任务类型:拼图任务(jigsaw) – 所谓拼图任务,就是一方掌握了全部的信息,而另一方需要根据信息提示完成相应的任务[1]。
  • 任务目标:学生根据指示,成功把鼻子或其它五官放在相应的位置。
  • 任务描述: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每组轮流派两名学生上前。黑板上有一个没有五官的小丑脸。教师告诉学生A一个五官。学生A通过“上下左右”指导蒙上眼睛的学生B拿到相应的五官并贴到相应的位置。学生B摘下眼罩以后,须要说出他贴得五官的名称。两队时间较短的一方取胜。
  • 需要的语言点:五官,上下左右。
  • 材料:画有五官的卡纸。
需要说明的是,各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水平降低或者提高任务难度。例如,对于第一个任务,若学生水平很低,任务的目标可以只是通过对动物名称的描述进行匹配;若学生水平很高,教师可引导学生说出,“熊猫的家在哪里?”“这里是谁的家?”等等句型。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两个趣味性较强的小任务,非常欢迎各位老师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以及分享自己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经历。

参考:

Willis, D., & Willis J. (2007). Doing task-based teaching. New York: Oxford.
[1] 任务2和任务1不同点在于,任务1中双方学生共享了全部的信息,而任务2中因为一方学生被蒙上眼睛,因此只有另一方学生掌握信息。

0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

Comments are moderated